“现在装充电桩太方便了,手机上填个表,供电公司直接上门安装,3天就用上了!”家住常乐镇的陈先生点赞的,正是当地推出的充电桩报装“一件事”服务。通过整合物业确认、报装申请等环节,办理时间从15天缩减至8天,材料从5份减至1份,全程“零跑动”。这样的高效场景,是我区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缩影。
我区把群众办事的“窗口”当作改革创新的“主场”,不断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助推营商环境再提升。目前,我区已在落实国家和省部署的“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基础上,拓展发布了120个“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标准,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大厅落地并运行成熟,实现申请材料数量、办理时限在法定基础上压缩50%以上的目标,有效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首创的“333服务模式联合竣工验收一件事”经验获住建部推广。
“一件事一标准”
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网
标准先行,数智驱动,海门已实现“一件事一标准”。“把企业群众需要到一个部门的不同窗口、多个部门甚至是跨层级部门办理的‘一揽子事’,变成只需提交一套材料、一张表单就能办好的‘一件事’,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办理服务指南。”区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卫星介绍。这套服务指南以构建“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体系为目标,推行“一件事+标准”改革,分别从两个“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按链条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关联事项进行全环节、全要素梳理,形成企业从登记准入、经营许可、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到退出经营和涵盖公民从出生上学、就业结婚、生育置业、就医退养到身后的两张“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服务清单;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降成本”要求,对每个“一件事”涉及的多部门审批环节进行归并压缩,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形成“一件事一次办”新的办理流程,对事项的办事材料、办事流程、审查要点和审批标准进行颗粒化梳理,逐项明确“一件事一次办”的设定依据、申请条件、审查标准、办理程序和办结时限等;推动电子证照共享互认,通过江苏政务服务网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万事好通·马上办”企业发展数字化服务平台与国家电子营业执照库对接,法人用户可使用电子营业执照扫描直接登录。
“一件事一窗办”
政务大厅的一站式蝶变
走进区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尽显。按照“应进必进、充分授权”原则,41个政务服务部门的千余项行政权力与公共服务事项汇聚于此。
综窗改革后,98%的区域实现综窗服务,形成“一件事”窗口与“一窗板块”的全新布局。以往新建项目从立项到开工,需奔波8个部门,耗时85天才能拿到施工许可证。如今在项目建设综合窗口,提交一套材料,最快20天即可办结。不仅如此,服务触角向基层延伸,在区镇、村(社区)便民服务站设置“一件事一次办”窗口, 尊老金申领等民生事项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办理。
“要实现‘一件事一窗办’,首要任务是把全区各政务服务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办理。”潘卫星说。我区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海门区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和网上办理的工作方案》,按照“应进必进、充分授权”的原则,将全区41个政务服务部门六大类、1189项行政权力事项和387项公共服务事项,以及与民生相关的水电气、有线电视、通信等19项市政公用服务与“一件事”相关联的事项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推动进一扇门办成“一件事”。在实现事项集中办理的基础上,研究出台《海门区深入推进“一件事”改革优化政务服务行动方案》,对完善政务服务平台、优化窗口布局、再造办事流程、规范服务标准、健全部门协同机制等提出明确要求,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审批效能全面提升。
“一件事一网办”
数智赋能的便捷体验
中天精品钢项目通过“新建项目开工一件事”改革,施工许可办理从85天缩短至20天;南通多驰家纺变更住所,仅1小时就拿到新执照……我区以梳理企业、个人办事链条,编制标准化指南,推动数据共享。“我们通过‘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把‘多件事’合成‘一件事’,去年‘一件事’网办量超61万件。”潘卫星介绍。
我区把推进“多网合一、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作为“一件事”改革的重点工程来抓,强化部门间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夯实“一件事一网办”改革发展底座。我区还通过数据领航,拓展应用场景,实现“一件事高效办”。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体系,聚焦企业群众办事前中后的全周期,推动政务服务大厅、政务服务平台、12345热线深度融合,建设综合受理平台、开辟网上办理专区、推出帮办代办服务,实现线下“只进一门”、线上“一网通办”、诉求“一线应答”,提升企业群众的办事体验。同时,创新服务模式,开设“远程虚拟窗口”,让企业和群众足不出户体验到“身临其境”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实现“一件事”异地事项“跨域办”,已与上海、苏州等8个地区实现162项政务服务事项远程办理;依托区企业发展数字化服务平台,67项政策实现“免申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