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地方有骑手地图和骑手通道,找不到商家的情况少了很多,还有专门的休息站点。”前日,在外卖送餐的高峰期,外卖小哥周先生在大有境商圈的“新驿家·小哥24H智慧驿站”等餐休息。
近年来,我区聚焦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的实际需求,通过建设服务阵地、完善关爱政策、推动基层共治等创新举措,探索出了一条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的友好型城市建设路径。
全时服务阵地
构建城市“避风港”
我区以“新驿家”品牌为核心,打造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在商圈、社区、交通枢纽等新就业群体密集区域,建成105个“新驿家·新‘心’服务区(站、点)”,提供免费饮水、充电、应急药品、临时休息等“冷可取暖、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一站式服务。
大有境商圈是海门业态最多、消费最足的商业中心之一。该商圈设有骑手快速通道并张贴“小哥码”商场楼层指引,帮助配送员快速规划路线,还配备了专属快递柜、分拣点、充电桩等设施。
越秀路社区位于主城区,辖区内新就业群体人数众多。“我们社区常态化开展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活动,如爱心理发、定期义诊、安全知识讲座等。每逢重大节日还举办专项活动。寒暑假期间还为新就业群体的子女开展‘七彩假日’,提供‘爱心托管’。”越秀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张佳丽告诉记者。
叠石桥物流园区拥有40多家物流企业,货运司机300多人。在三星镇的“新驿家·货车司机之家”,驾驶员们可以享受洗衣、淋浴、文体活动等多种暖心服务,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提交“微心愿”,让自己的诉求得到有效解决。
为确保服务落地见效,我区还创新制定“友好指数”评价体系,涵盖阵地建设、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六大类30项指标,定期评估“友好商圈”“友好社区”建设成效,并通过授牌、聘任观察员等方式激励社会参与。
暖“新”实事
提升新就业群体归属感
我区推出了“暖‘新’关爱十件实事”,包括把每月20日设立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关爱日”,发放超万张爱心券,提供免费理发、义诊、法律咨询等服务。
针对“吃饭难”问题,我区相关部门联合70多家爱心商户推出七折用餐优惠,并设立“小哥指定用餐地”“小哥专属套餐”,既解决了小哥无处用餐的难题,又帮助小哥减轻了用餐的经济负担。“我们现在都约好在小哥指定用餐地一起吃饭,又便宜又好吃。”王先生是一名专职同城跑腿小哥,他现在常和几位熟悉的同事在爱心商户用餐。我区还通过“求学圆梦”行动,为30多名从业者提供学历提升补助,并开设“新才学院”助力技能提升,帮助新就业群体实现职业转型。
融入基层治理
实现“双向奔赴”
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新就业群体日益壮大。新就业群体联系着千家万户,已然成为社会发展、城市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城乡基层治理的新兴力量。
我区发布《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16条措施》,鼓励新就业群体担任兼职网格员、社区合伙人,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社区志愿服务等治理工作。社区还为优先担任兼职网格员、社区合伙人的新就业群体提供子女托管、医疗资源对接等服务,形成“服务—反馈”的良性循环。“能为社区治理出一份力,我感到很荣幸。”快递员小张告诉记者,自己参加了社区的志愿服务队,在工作闲暇期间会和社区工作人员一同为社区治理工作添砖加瓦。
从“服务阵地”到“治理伙伴”,我区通过系统性、人性化的举措,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尊重。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深化“双向奔赴”模式,为新就业群体筑造更具归属感的“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