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比分网_皇冠足球比分-官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镇动态
机器人育苗、移栽,智能设备控制滴灌、施肥…… 海门农村综改“试验田”满眼都是新场景
来源:海门区正余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4-18 字体:[ ]

叶菜梦工厂,机械种植忙。

一粒小种子长成一棵绿叶菜,从生产到收割全由机械化来完成……走进正余镇正基村智慧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内的叶菜工厂,现代化的种植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叶菜工厂如何能实现机器换人?“整个叶菜工厂占地20亩,分为设施设备区、育苗区和种植区3个区域,平时只需3到5人便可以管理。”正基村党总支书记于银强向记者介绍,种子进入工厂后机械臂会精准地将种子点进装满基质的穴盘,随后被送入恒温催芽室。当幼苗长出时,转移机器人便轻柔地将它们送到潮汐苗床上。在这里,智能系统定时为幼苗送来营养液,让它们在潮起潮落间茁壮成长。

待到移栽时节,自动化设备将一株株幼苗精准定植在水培板上。它们的根须在营养液中舒展,整个生长过程中,传感器时刻监测着每一株蔬菜的“健康状况”,智能系统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厨,精心调配着水肥的“营养套餐”。蔬菜成熟后进行收割并送至包装,整个流程平均45天。

作为设备最集中的区域,设施设备区具备播种和催芽、中心控制、收割等功能,由催芽室、播种移栽机器人、营养液循环控制系统、收割系统组成,通过物联网将这些设备连接,即可远程精确控制工厂内蔬菜加工生产所需的温、光、湿、肥、气、碳。

此外,叶菜工厂采用水循环系统,实现了农业用水的可持续管理。“育苗区、水培区用过的水,会经过循环系统回到回液池里面,由两台微粒机过滤这些水,再通过紫外线杀菌机进行杀菌,过滤后就是纯净的水。”于银强介绍道。

叶菜工厂项目引进“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模式,在实现播种、催芽、育苗、采收、清洗、包装等农业生产环节自动化的同时,数字化操作可做到每天连续播种、移栽、收割,实现工厂化生产,比传统方法提高了约4倍的复种率。“同等条件下,我们比传统方法节约40%的土地资源、80%的水资源、90%的人力成本。”于银强笑着说,依托叶菜工厂,将增加村营收入20万元,带动农户200余户,每户年均增加收入1万元以上。

农情一屏知,田事全网控。

4月3日,天空万里无云,在正余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三楼天台上,一台无人机正缓缓起飞,上升至高空一百二十米开始进行田间“智慧巡诊”。控制无人机起飞的正余镇农建办办事员李苏婷则坐在二楼智慧大屏前,认真查看无人机实时传输回来的画面。“过去种地靠经验,抬头看天。现在管理靠科技,低头看屏。”李苏婷笑着说。

“数字一张网”到底能为正余农业发展带来什么?为了解答记者的疑惑,当天李苏婷点开了“数字一张网”中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综合管理模块的高标准农田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对比发现青正村一小麦田块区域出现异常,便及时通知网格员许嘉译,随后许嘉译与种植大户彭传付赶到现场核查,发现是施肥作业不均导致。随着补肥作业的完成,一场潜在的减产危机被及时化解

“这套系统真是省心又省钱,帮了我大忙!”彭传付算了一笔账:过去200多亩地要雇两名巡查员,光人工费每人每天就要80元左右。现在系统能提前预警病虫害,至少省下一半人力成本,此外可以提前控制病虫害,节省农资成本。

“数字一张网”的全面铺开,彻底革新了传统农业管理模式,让昔日依赖“铁脚板”走村串户巡田护地的场景成为历史。这一创新模式,仅仅是其庞大功能体系中冰山一角的生动展现——它如同一张精密编织的智慧网络,每一根丝线都蕴含着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拥有全产业链监测平台,依托一物一码,实现农产品全过程的可视化追溯;搭建数字孪生技术完成虚拟场景,实现远程监测作物生长以及远程灌溉;通过监控+AI、传感器、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围绕污水治理、大气治理、水利等场景需求,打造乡村环境智能监测系统……“数字一张网”的宏伟蓝图远不止于此,其多元化板块正以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化的强劲引擎,驱动着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乡村生态持续改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铺设了一条条通向未来的智慧之路。